[文章]谁家玉笛暗飞声
楼主
王梦思明 2014-04-07 21:17:15

我到底是老了。

 

    昨天忙了一天,今天就觉得:天灵盖发空,脖子发梗,后背发僵,两腿儿发酸。

 

    想想也是。一大早儿起来,去八宝山扫墓。

 

    之后家人提议去踏青,青到是没踏多少,坐在驾驶室提心吊胆地被堵在山路上一个多小时。然后随着一票人流进了那“树不盈空,草不覆地,水如暗渠,花似风尘”的所谓的“森林”公园。参观了形形色色的人流之后,又坐回驾驶室,第二

 

次提心吊胆地往下开。

看景致,要么看人文景观,寻前人遗迹,叹六朝兴亡;要么看自然风光,崖木天成,得天地之气。最讨人厌的,就是现代人修的穿凿附会的景观,摆积木似的

 

堆一块石头,弄个人工喷泉,栽点子花红柳绿,这就叫个景儿。可怜的是,那些

 

平日里被混凝土浇铸的石阁子困久了的人,见了这般,也会喜不自胜,纷纷留影,可发一叹。

 

  上坟,早已是今非昔比。也是一年比一年的乏善可陈。

 幼儿之时,随老人去八宝山上坟,眼见是清渠流水,蛙鸣阵阵。悠闲老羊迷

 

离着一对儿死羊眼,啃几口嫩青儿,就抬头看看不远处高耸入云的炼人炉里冒出

 

的一团黑烟,然后见怪不怪地继续啃嫩青儿。

 

    及进入坟场,那坟包是黄土的,大小不一,星罗棋布,绝不似今天这样整齐得没了情意。

  那些又大又圆,黄得乍眼,坟头上压着一撂纸钱儿的,是人家扫过的。透着利落,坟前的荒草被拔干净了,方圆两米之内,也清理了。酸枣枝子也修了。

 

   还有些坟,灰暗委瘦,荒草连天,墓碑上的字也蒙着一层土,那便是还没有亲属来扫墓的了。

 

  更有一些,年深日久,亲人凋谢,只在平地里略隆起一个土堆,残碑歪斜,看不清字体,想来,便是再也等不来家人祭扫了。

 

   再往四下里看,来扫墓的人,拔荒草、修野枝、铲新土、拍老坟。之后摆供品、焚了自家剪的纸钱,跪坐在坟前,凄凄艾艾,絮絮叨叨,说些红尘不幸,哭些俗世冤情。也有长跪不起,抚碑大痛者,其哭也哀,其状也惨。

 

 

 而那些蒙童幼稚,早跑去草木深葱之处,摘酸枣、逮小虫,忽见松土壁间,露出朽棺半匹,又兴奋又害怕,赶忙跑去报告家人。之后便被长辈束缚,且喜且惊地吃了供尖儿,拉着大人的手,远眺着那还在呼天抢地的妇人。

 

    总而言之,于我的心里,这,才叫扫墓,这,也才叫坟地。

 

    不知何日起,扫墓不再如此。

 

    碑齐坟整,一概被水泥石料封得毫无个性。前头一块长碑,后头一个圆盖儿,活像个王八。 至于清明节家里来没来人,并不用看谁的坟最干净,只要看看谁家的坟头儿最脏最乱就知道了。

 

 

    你只要看见那不大的方寸之间,压了无数的“百亿”冥币、堆了若干农贸市场上卖的砸死人不偿命的点心,蚕豆瓜子儿大花生、核桃烧饼开心果儿、碑上左三层右三层绑了好些塑料假花儿,离近了,空气里还有呛人的红星儿二锅头的气息,甭问,这一定是来了好几拨儿的亲人了。

如今,在坟地头哭的,是越来越看不见了。

   一切,都被淹盖在无情的“钱”里。

  坟要钱,碑要钱,地儿更要钱。

  你瞧瞧那碑桌俨然的,是家族墓地,想来没个上百万,甭想魂归此地。

  你再瞧那碑,大理石的,花岗石的,汉白玉的……其实,就是钱堆的。

 你迈过群坟,踩着的,全是五十万亿的冥票儿,也不知道,如今晚儿的那边儿,会通货膨涨到什么地步。

 

   人们拿着这些个钱换的东西来,摆了,然后说说闲篇儿,开车走人了,或者踏青,或者又依着“美食地图”,上哪儿聚餐了。

 

   一切,都这么的热闹,这么的烫人的冷漠。

 

   年年如此,我也疲了。

 

   不过昨天,也着实让我疲沓了的心,又重新感动了一回。

 

  

我太姥姥的坟,因为年代久远,离最热闹的新坟区远一些,所以显得不那么整齐,坟也坟之间的距离,也没那么亲密。

在给她老人家摆花儿、上供之时。忽然传来一阵幽噎的笛声。

曲子是《小白菜》。

  “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三两岁上,没有娘啊……”

 

 蓦然回首,绿荫深处,一个皓首老人,笔直站在坟前,吹着这曲调伤感的河北

 

民歌。

 他雪白的头发在正午的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

  虽垂垂老矣,却以孤儿之心,欲告之地下慈母,此生再无人倾命垂爱。

 

   我看着他,忽然一阵怆然,虽未眼湿,却也鼻酸。

  感谢他,十余年了,上坟来从未有些心动。今天,他的笛声,让我有了“这是在扫墓”的感觉。

 待我全家离开时,身后笛声又起,吹得是《世上只有妈妈好》。

 

 唉。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坟茔。

 

    昨夜曲中闻折柳,谁人不起故园情。

    

 

 

---此帖由王梦思明在2014-4-7 21:18:20编辑



---此帖由王梦思明在2014-4-7 21:22:15编辑
编辑 收藏 举报 主题管理
分享
Re:
2
生死相随 2014-04-07 21:33:02
心里挺难受的……时隔多年,回忆美好现实空荡,利益金钱在人们心里竟占据了首位。
不过想想,也是,大势所逼,人心不古。虽然掩面叹息,依然无法改变事实。

死都死不起啊。以后不埋了我,骨灰洒大海。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3
亮如明月 2014-04-07 21:47:40
姐又怀旧了………写得真好真有味道。

---此回复由亮如明月在2014-4-7 21:52:45编辑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4
亭亭如盖 2014-04-07 23:18:59
好文章。

虽然以梦姐的文采和阅历,这么比较恐怕未必是夸人了,总觉得这文里一半汪曾祺一半史铁生。但也可能是以北京城背景写文的作家我就能想起这二位的缘故了,汪之洒脱,史之真切。然而当我即将离开这片土地的时候,着北京城已经不是文章里描绘的、以及我想象中的模样了。可能所有的都市的现代化气息都是一样的,我的家乡远不如京城繁盛,几年建设下来小小有点儿气派了,但繁盛的背后往往要抹平独特的本土特质而变成千篇一律的大都会,这样的变迁是会让人不适应和犹豫的。我曾经不服气于北京土著们对外来人口的无奈甚至抵触,但这个城市膨胀成这样,却又不得不让人理解了,谁人不起"故园情"呢?

七年大学时光头一回在清明时返乡祭扫,这累累坟茔中,我念着那句今已亭亭如盖也,惊觉:这么多年竟然都过去了,时光飞快。


---此回复由亭亭如盖在2014-4-7 23:29:45编辑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5
青铜黑铁 2014-04-07 23:28:39
坛主此文,让我不由联系想起张恨水先生的《清明外史》中的一些情景。别有幽思啊,这才是真正的清明祭。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6
王梦思明 2014-04-07 23:47:45
生死:骨灰洒海,很是洒脱,不过想到“入土为安”四个字,总是纠结。我于身后事最美的想法,就是挖个坑,深坑,不要骨灰盒儿,用一个大布口袋把骨灰装着,如果能把生前喜欢的书也焚了,骨灰纸灰搅于一处更好。把这灰撒在坑里,上头栽一棵树,柏树或是什么秀气的树。然后让它长吧。这样也就很好了。


明月:清明时期,总是怀旧的。你夸奖了。情动词发,无论好坏。

亭亭:你要离开北京了?回家也好,平平安安地过日子,做学问。这里早已不是北京城了,这里也早就没有北京人了。即便是北京土著,也早就没了北京人的风骨了。

青铜:唉,没看过张先生的《清明外史》,等看完手头的书,一定拿来看看。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7
生死相随 2014-04-08 00:02:11
这样儿也不错啊……就是不想埋在那么多人的地方。
骨灰洒海我估计也就想想-_-||其实俺挺想捐器官的。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8
雨水豆豆 2014-04-08 03:07:14
总有一天也会有人来扫我们的墓,当然如果有被人扫墓的可能的话。。。太姥姥去世也有些年了,清明只身漂泊在国外,总有莫名的惆怅……T^T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9
浩冬 2014-04-08 14:26:54
本來還想說說死了埋哪兒呢,剛剛又淋一場大雨,覺得死後不泡著就是一種幸福。。。

家人墳塋都不在一個城市,上墳的時候都不按時節了,反倒清靜些。。。
---此回复由浩冬在2014-4-8 14:48:31编辑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10
明媚如初 2014-04-08 20:05:23
满篇皆是情,读来泪满襟。
---此回复由明媚如初在2014-4-8 20:05:51编辑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11
刘云 2014-04-12 22:35:47
何人不起故园情。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12
宝凌儿 2014-06-02 19:24:00
我能不能说昨天忙了一天,今天就觉得:天灵盖发空,脖子发梗,后背发僵,两腿儿发酸。这句话要是说给医生听医生一定会夸你是个好病人的,这么会形容,要是我说就说是浑身不舒服了= =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13
声声醉111 2014-07-03 18:37:09
“最讨人厌的,就是现代人修的穿凿附会的景观”,说得极是!几年前游定军山,看见正在修建中的那些所谓景观,兴致骤减。此状况各名胜之地比比皆是,叹!

“欲告之地下慈母,此生再无人倾命垂爱”,倾命垂爱四字令我眼润鼻酸。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14
jackly 2015-07-02 15:37:51
句句都是情呀!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15
2017-03-11 16:51:32
有种历史感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16
emma24lucy 2018-04-25 04:27:43

翻贴子看到这里,写的好动人。


想起不久前清明扫墓,在等待其它亲人到场的期间,恰好旁边人正在祭拜过世的长辈。

也是一家子,父子两代夫妻带着孩子。不仅没有哭,反而温暖地笑着,跟过世的亲人唠了好久好久的家常。

聊从前,说小时候没吃没穿穷的丁当乱响,但如今想起来全都是好玩的事儿;
聊现在,说家中里里外外都平安,孩子也大了,一切都好,您老放心。
回忆到开心处,几个人还轻声细语的热切讨论着。

突然就特别感动。
如果老人泉下有知,听着这些,应该也会笑眯眯的吧。

清明祭奠,烧纸送花怎么都好,无非是尽份心意。
而最大的心意,莫过于让逝者安心,因为生者平安喜乐。
只要心里有那个人,其它又有什么重要。


同觉得栽棵树,像文秀的杉树啊火热的枫树什么的,让生命生生不息,多浪漫。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17
诸葛如玉 2018-04-25 15:07:20
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丞相说的一段话,大概意思是“士大夫游历四方,何必一定要回到故乡”。这大概就是我们和伟人的区别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快速回复:您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