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故事发生在第一次北伐之后,街亭失守,诸葛亮已经班师回成都。 2. 这个幻境中的刘备知道后来蜀汉发生的事情,安排了这样一位先主,也是作者对诸葛亮的私心。 3. 成都真好,使人迷途知返,重操旧业。 4. 注释不影响理解,只是出处和一些所思所想,可以不看。
落日五湖春
诸葛亮在一片湿重的雾气中醒来,他仰面躺着,却感到说不出的轻松,汉丞相的衣冠和连日的劳累仿佛都不见了,只看见奶白色的浓雾,在身上沉沉地流动着。他举目四顾,浓雾从白茫茫的地面向上延伸,不像景致隐藏在雾中,倒像这雾气丝丝缕缕,逐渐化成可以辨识的景物。
这里看起来很像蜀宫,可是仔细看来,又是稍微不同的形制。没了武担山势的限制,宫殿更大,更宽敞,还有大半隐在雾气中,反而显得雍容平和,有种举重若轻的气度。
这是何处。他心里有些猜测,在一片白色的寂静中,又不太敢放任自己追逐希望的影子。他慢慢地站起,惊异地发现身上的雾气化成实物,俨然一身朝服的模样,而四周的陈设器物,本是很明了的汉家宫仪。诸葛亮抬起头,殷殷地向上方望过去,可是视野正中,本该坐着皇帝的地方,却是空的。
“孔明!”远处传来一声熟悉的呼唤。诸葛亮竦然,身体颤抖了一下,可是在心中隐秘的角落,却又觉得理所应当。他缓缓地转过头去,看见刘备的身影割破模糊的白雾,远远地行来,像烈烈于朔风中的军旗。
刘备走的不是天子的行位。他隐隐不安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脚步带风地从臣僚上朝的北边走来,黑色的锦袍虽然精致繁复,比起天子的冕服却简练了很多,火一般的赭色纹样错落有致,颇类他生前钟爱的式样。
“陛下!”诸葛亮的声音里有隐藏很好的湿意,他躬身便欲下拜,只是朝堂之上却并非主臣分列,刘备又没有着天子衣冠,犹豫了一霎该用什么礼数。可是刘备免了他这层烦忧,他不等诸葛亮跪下便扶起他的臂膀,在紧紧的抓握中两个人俱是一震,只听刘备切切地说。
“见君何幸,虚礼何益。”
他可以触碰到他。诸葛亮的指缝里还夹着里刘备的衣袖,他的心脏突突地跳动着,甚至有一点想要发疯。徘徊在眼眶中的泪水终于滑落在脸上,刘备紧抓着的手不肯放下,箍得诸葛亮小臂有些发疼。他们透过模糊的泪眼打量着彼此,刘备的鼻子红红的,一时间两个人都无话了。
“陛下,臣,臣…”不知过了多久,诸葛亮首先晃过神来,他脱开刘备站好,深吸了一口气,把一条条要禀明的事在脑子里迅速地组织了一下,坚定地打破沉默。
“不讲那些。”刘备像是知道诸葛亮要说什么一样,半是安哄半是命令地止住他的话头。可是当他从怀里拿了绢子要递给诸葛亮,看着他肃然的神色,突然懂了。
“丞相请。”他把手帕温和地塞进诸葛亮的手里,右手做了一个很是随意的请的动作,一如他进位以后,依然改不掉以前不拘小节的习惯。
“臣受陛下之托,季兴辅国,然而授任无方,至有街亭之阙,箕谷之失。自觉九泉之下,愧对陛下!“诸葛亮还是拜了下去,他流畅地说完这一番话后便跪得笔直,坦诚里夹杂着一丝畏怯地看着刘备。
“汉家是什么样子,我知道。些许蹉跌,孔明何必自抑如此。”刘备俯下身,亲切又有力地把诸葛亮扶起来,看着他一脸纵横的泪痕,耐心地劝慰道。
“’壮士既与天谋祚,穷而益坚,刚而不悔。’这是孔明当时宽慰朕的,怎么到自己那里,就给忘了?”
这是白帝城时的一句,当时刘备已经无法下床,诸葛亮每日不离他身侧,或念书或闲谈,为他解闷。不想有一日正好念到长平一役,刘备心下焦灼,垂泪不止,诸葛亮为了宽慰和鼓励他,说了这话。不说还好,此言一出,诸葛亮顿觉心头沉甸,虽然已经站起,沉痛地还欲开口。
“陛下不知,此役臣不听…”只见刘备举起袖子,用手背在诸葛亮的眼睛上拭了拭,用他独有的四两拨千斤的能耐,很干脆地打断。“‘庶竭驽钝,攘除奸凶。1’丞相既克三郡,又得姜维良辅,我如何不知。” 诸葛亮的眼睛睁大了。刘备珍重地念出他的表文,仿佛在呼唤一个念兹在兹的孩子,他知道此次北伐利钝,又丝毫没有提起马谡的事情。诸葛亮本来还有很多的话,可是到了嘴边,却说不出口了。他看着刘备,心中无数的念头上下翻涌着,也不知应当解为先帝泉下有知,还是两人一如既往的心照不宣。 ”陛下升遐,本当享仙道之乐,却遗德季汉,佑护于臣,察无不至,此情殷殷,诸葛亮感佩!“ “庇佑可说不上,我刘备哪里有那么大的功德。”刘备似乎并没有什么身为先帝的自觉,爽朗地笑着摇头。“社稷之兴,在人为也。这不也是孔明最同意的。”他拉过诸葛亮的手,隔着衣袖亲切地拍拍他的手背,用体己话的语气,又带着一股帝王的笃定说道。“季汉得丞相,我愿偿矣——只是”
“陛下无忧,圣上自继统以来,指讨凶逆,雅量能容,诸多进益,过于所望2。”诸葛亮故意用了当时两个人都知道的原话,些许诙谐里带着欣慰,微笑地望着刘备。
“他本性虽不坏,可是耳根子软,又非匡济之才。丞相日后率军讨逆,朝中军中,于紧要处,万望小心在意。” 诸葛亮能感觉到,面前的这个刘备知道些什么,却故意在言语间遮掩着,没有透露给自己。刘备一边叮嘱,一边隔着薄薄的雾气打量着诸葛亮的脸孔,目光一寸一寸地挪动,仿佛在把眼前所见和心里的记忆进行对比。
“丞相懂的,他们未必懂。独领大任,身兼将相,这一身干系,辛苦孔明了。”
诸葛亮眼睛一酸,他很想和刘备坐下来,君臣吃一餐饭,让热腾腾的膳食和知心的话,温暖熨帖到他的内里。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在这个阴阳两隔的朝堂,透过盈盈泪眼,去刘备的话语里探寻那似有似无的生机。
“陛下何不面北而坐。” 他依然端方整肃的样子,问话的语气却小心翼翼,仿佛担心这周围的玉璧丹樨,也变回吹拂即散的晨雾。
“此处的光景,在孔明脑中,便是长安了。“刘备答非所问地回了这么一句,他端详着诸葛亮身上的朝服,又向上方那个冷清的皇座望了望,颇有些感慨的意思。
“多少的铁血杀伐,就为了在御前这一声朝贺,我炎汉威仪长在,又岂有面北即为帝王家的道理。”刘备背着手,沉厚的声音里含着暖意,和一颗不便道明的开解之心。
“陛下深意,亮心领了。”诸葛亮深吸了一口气,他的目光落在刘备依然挺拔,却已不再强健的臂膀上,平和地补充道。“然而行不可止,事不可息。”
“孔明变了,不怎么爱笑了。” 刘备还是和以前一样,在谈公事的时候非常自然地转移话题。“孤记得,群臣饮宴,往往待不到博戏,孔明便走了,偶尔呆到最后,竟是猜得极准,又会饮酒,当晚赢得孤和一众人叫苦不迭。“刘备说得很轻松,却偏板着一本正经的口吻,仿佛诸葛亮当真谈笑之间赢走了他的万贯家财,有些着了恼。
诸葛亮忍不住莞尔。“臣席间小慧,不过天佑手生之人,岂能长久。”
刘备一点也没有错过他脸上的笑容,慈和地说道。“孔明这是什么话。一日之功,雄烈忠壮之处,亦足深味。”
诸葛亮咀嚼着这句话,觉得此时的刘备有一点像他的叔父,在治学的年纪,既对你予以厚望,当你以书中要义询问,却让你自己用心,不肯轻易解惑。
“之后之事,陛下可知。“他突兀地抛出一个问题,问完便垂拱而立,静默地看着盘旋在两人脚下的烟雾。
“嗯。“刘备连半点的迟疑都没有,直接点点头。
“陛下既知,可有片言开解一二,以补亮之阙,孚万民之望。”
“丞相还是这样叮咛周至。”刘备抚上诸葛亮的肩头,他的拇指轻轻压上朝服的领口,端详许久,又无声地放下了。“可是孔明之阙,大概只有天能相补了。”他说得不疾不徐,但不欲再言的意思已经十分明了。
“刘备既妄言天机,恐不可久留于此。” 言罢,只见漫天的大雪纷纷降下,朔风呼啸,淹得四周苍白,不见一物。而那巍峨的宫殿此时也不停地摇撼,呈现一副倾覆之态。
“孔明避险!”刘备拍了一把还呆站着的诸葛亮,把他拉到大殿上的一根柱子旁边,几乎就在同时,宫殿的穹顶哗喇喇地坍塌下来,斜倚在柱子的两边,两人夹在断壁的中间,风雪从缝隙里猛烈地灌进来。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诸葛亮话刚说出口自己便笑了,刘备被风雪灌了一领口,也不急着搭话,用胳膊肘拐拐他。 “孔明还记得。”
“当阳之际,马困人疲,恐为铁骑所获,亮劝诫主公不可于破墙之后修整之事。不料今日,竟然成谶。” 诸葛亮一五一十地陈述着,抿住嘴角的笑意去看刘备。
“孔明所谏,自然无有不遵。”刘备长臂一卷揽住诸葛亮,两人躬身艰难地顶风冒雪走去。他一伸手,从空中先后抓出两顶藏青色和赭色的斗篷,抖开了给诸葛亮和自己披上。
“既然出自孔明之念,诸般倒也遂人心意。”他伸手感受了一下诸葛亮身上那一件的厚度,颇为满意地评价道。
“陛下将欲何往?”诸葛亮用手搭了凉棚,如此随遇而安的刘备倒也在意料之中,他紧了紧身上的斗篷,眯着眼试图在铺面的雪片中辨别方向。
“无所往,随心而已。”刘备不在马上,旧日扬鞭并辔的率性却存了十足十。那座破败的汉宫已经被他们抛在了身后,四下人、兽、房屋皆无,却心情甚好地拉着诸葛亮在风雪中乱转。
诸葛亮听着他“此处成丘,定为南方”一类的高论,神态安然地静默着,一边借着风雪之便,把一侧的胳膊伸进刘备的斗篷里。
“今日与陛下相见,应当同饮。”两人终于跨进一荒僻处的茅屋,诸葛亮这样提议。他不知从哪里变来了两只酒樽,醇烈馨香的酒液在漫天的飞雪中冒着热气,敬给刘备。
“孔明痛快,知我心也!” 刘备毫不客气地接过,相碰之后一饮而尽,由衷地赞道。
“酒如孔明,清而醇,甘而久!”
诸葛亮听着这样的赞誉也不做声,低头用双手的衣袖掩住杯盏,微笑着饮下。两人饮了一樽,一时觉得并不尽兴。只见刘备也双手一动,娴熟地拍开两只凭空而出的酒坛的封泥,抓着坛口,抡过一只给诸葛亮。
“此酒并非凡俗之物,不伤脏腑,孔明饮之无妨。”
诸葛亮感念于刘备的体贴,他卷起袖子,像很久以前农闲时候会友一样,让酒坛和刘备的铮地撞在一起。一大口醇厚的酒滑过喉咙,口鼻漫过一阵馨香,没有引发出灼痛的不适,反而燃烧出一路实实在在的暖意来。
“此酒便如主公,大德大器,使人酣而不醉,无思无虑,其乐陶陶3。”
刘备一边朗声大笑一边摇头,他伸手抹掉流下嘴角的酒,又去擦自己的眼睛。
“什么‘大德大器’,孔明这一张嘴,莫要胡言,快饮酒吧。” 说着就拿起自己的酒坛和他相碰。
“敬季兴之业!”诸葛亮目光灼灼,脸上带着一点酡红色,他对着坛口饮下,霎时的意气,仿佛年轻了十岁。
“那我来敬孔明身体安泰,平顺无咎。”刘备抱着酒坛宁和地看着诸葛亮,仰头饮酒的时候,落下的酒珠沿着脖子一路消失进了领口。他敲了敲红泥的坛口,沉吟了一下,拍了拍诸葛亮的小臂说道。“饮宴游乐,为治乱者所不取。然观其为物,合礼怡情,适体归性4,亦不可耽于治事而有所偏废。”
诸葛亮有些噎住了,他无声地笑着,用指头点点刘备。他明知此言非谈治国而是说他自己,眼前这位陛下又知道他亲自写过的家信,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人难以反驳。
“陛下卓识明察,那此番便敬陛下万民欣戴,其志有筹。” 诸葛亮恭谨中带点狡黠,出口却有如金石,不容置喙,他的目光里闪着火花一样的期待,举酒来敬刘备。刘备也不推辞,仰起头喉结几个起伏,把坛中的酒差不多喝了个干净。也许是情绪,也许是酒劲,他再抬起头时,微红的眼框已经含了泪水。
“今日有孔明一道,祭我泱泱季汉袍泽魂灵。”
二人把坛中剩下的酒倒在坐席的前面,两只完全空了的坛子在空中一撞,竟然再不见踪影。外面也不闻狂风的呼啸或是落雪的沙沙声,四处看时,方才容身的茅屋早已消失在苍茫的天地间。冰消雪化,草木萌发,比寻常的冬去春来要快上许多,冰雪消融汇成江水,却是融融一片春景。
诸葛亮挽了刘备,示意他一起看江上的斜阳。在这里辨不清楚是朝阳还是落日,可是视线所及,一棵新木的影子却是渐渐地向东去了。日光把万物镀上一层赤金色,人身上的衣冠也变了一回。刘备和诸葛亮俱是一身布衣,刘备乌金色,诸葛亮鸦青色,端的是淡而有味,相映成趣。
刘备掀起短衣的衣角,慢悠悠地在一根枯木上临水而坐,他取落叶引火煎了一壶茶,招呼诸葛亮过来。
“刚饮了这许多酒,来清一清。”
诸葛亮从刘备手里接下一个朴拙的茶盏,跨过那根枯木坐好,又放在鼻子下闻了闻。
“臣竟不知陛下有这般手艺。”
“即便在此处,学艺不精,又怎好寻孔明品鉴。”刘备乐呵呵地拿着茶盏,等着诸葛亮的评价。
“茶难复得,人无复返也。” 诸葛亮几口之后品茶见底,发出一声悠长的叹息。
“此处既生于孔明心念,何言不可复返。” 刘备心里已经明白了八九分,他把诸葛亮的茶倒好,尽量不动声色地发问。
“臣受陛下之托,志唯讨贼耳。历经万难而不辞者,在此心也。在此处,此心摇荡,难以纯笃,于事无益。” 诸葛亮一字字地陈述,像刀子一样说完,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自己的眼泪已经流到了嘴角,他勉力止住话语中的泣音,铮铮地言道。“人之忠也——”
“犹鱼之有渊5。”刘备毫无滞涩地接住了。他们的目光胶着在一起,仿佛其中有无尽的追问,也有无尽的答案。
“与孔明相交,如寒而沐日,穷而逢春。” 刘备的视线终于重新投向江景,那一轮落日径自西下,几盏茶的功夫竟已切在地平线上,耀眼的金色消失了,变成如血的红色。
“与陛下相识,得播太平之春于万民6,臣心无憾。” 诸葛亮和刘备并肩而坐,那个太阳似乎又下沉了那么一点,布衣并不耐寒,他开始觉得暮色四合时的寒意渐渐地爬上身体。
“孔明。”刘备说话的语气让人感觉他在交付极为重要的事情,他拉过诸葛亮的手,用只有两个人能听得见,又极为清晰的声音说。
“江山改易,昼夜之迭尔,欲与君四时相交,温不增华,寒不改叶7。”
他能感到诸葛亮的手腕在颤抖,像一只在风中挣扎的蝴蝶。沉默了许久之后,他看着刘备,点了点头。已有一半没于地下的夕阳燃烧着,不甘熄灭的火焰红彤彤的,点燃了半边的江水。
“陛下与臣分别,已逾五年,可安好?” 诸葛亮花了一些时候来平复情绪,惭愧于现在才问起来,关切之余有几分羞赧之色。
“饮食诸物,唾手即得。心忧时,得丞相一二笔墨,亦可度日。”刘备难得恢复出几分上京求学时候的轻松来,可是他看见只余一角愈发晦暗的夕阳,神色霎时严峻了。
“孔明,日已西沉。此境以君心念而成,孔明自毁之,恐伤心肺。” 刘备看着诸葛亮的侧脸,持重里满是焦急。
“此境终不可留,陛下既知我心,无可悔也。”诸葛亮面对着江水,甚至没有侧过头去看刘备一次,他温和地挺立着,仿佛在完成一次最放心的托付。
刘备背对着他,用袖子一擦脸。他对着江水的方向猛得一推诸葛亮,带着不属于这个幻境的力量和决绝。那个青色的身影只闪了一闪,就干净地消失了。
他站在和诸葛亮并肩而立的地方,想哭,却突然笑了,发自肺腑的笑声震动云霄,流水隆隆地从河床上升起,他大张着双臂,迎着最后一线残阳走进去,消失在了白浪滔滔的江水中。
注释: 1“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语出《出师表》,文中设定刘备知道诸葛亮之后的笔墨。 2“过于所望” :语出刘备敕刘禅遗诏:“射君到,说丞相叹君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 3“无思无虑,其乐陶陶” :语出刘伶《酒德颂》 4“合礼怡情,适体归性”:语出诸葛亮《又戒子书》“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 5“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语出诸葛亮《兵要》“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 但是《兵要》是否确实为诸葛亮所作目前存疑,本文中视为诸葛亮所作。 6出自王健《卧龙吟》“丈夫在世当有为,为民播下太平春。” 7“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语出诸葛亮《论交》“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险夷而益固。”
|
|||||
编辑 收藏 举报 主题管理 | |||||
|
|||||
以前的号找不到了,发出来大家开心一下 | |||||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