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头汗,主贴格式死活调不对,请大家看回复贴吧,崩溃。 ---此帖由麦穗在2016/8/1 22:07:47编辑 |
|||||
编辑 收藏 举报 主题管理 | |||||
|
|||||
"长文,你看看,孤给他送去五斤鸡舌香,孤是何意,他何等聪慧之人岂能不知,他可倒好,不论公事,只谈私谊,回了孤一个治头风病的药方。"曹操又好笑又好气地落着那张绢纸,这且不说,看这落款,汉左将军麾下军师将军诸葛亮,生怕孤不记得他是去投了那大耳贼。" "大王,其实早知诸葛亮会如此,又何必为此伤怀呢?" "孤只是不忿,你瞧他做的蜀科,刑法严峻,孤何尝不是如此;他在蜀中立法度,整治豪强手段强硬,孤几十年前为北部尉时便是如此;他养护都江堰,孤开淮阳等数渠,不比他做的更好;孤设司金中郎将、司盐都尉等职,听闻他在蜀中所任用之王连也甚是精通盐铁之务,他与孤在治事方面何其相似,何以要毁幼年誓言,去投那刘备,殊为可恨,可恨。" "大王,恕长文直言,若然诸葛亮投奔大王,恐也不能达成大王心中所愿吧。诸葛亮堪称一时俊杰,大王留他在身边,是要做那张子房还是籍孺,若为前者,只怕大王依然会如今日这般恨恨不已,若为后者,只怕是玉碎而终。" 一时无语,过了片刻曹操说道:"长文总是如此不解风情。" "不过是,大王时有忘情,总要有人规劝一二。诸葛亮之志,十多年前主公便已知晓,当日已容他离去,又何必牵念挂怀呢。" "不,孤倒是很后悔建安七年的时候没有留他。" 九月深秋的许都,凉意已然深重,郊外行人稀少,然许都通向城郊屯田区的官道上却有一行人七八人,颇为显眼。 “主公此前在谯县曾下令曰,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我凄怆伤怀,峻不自量力,希今日所见能稍宽主公伤怀之情。”说话的是典农中郎将任峻,素来持重的任伯达,今日面上是难掩的喜悦之情,连带着说话的语气也有一二分雀跃。 “哈哈哈,文若,观伯达情状,孤此刻也是亟不可待想要看看其所言之新式翻车了。”刚刚在官渡击败袁绍的曹操此刻可谓是志得意满,一早又听任峻禀报说,有一大喜事要请他亲往观看,此刻也忍不住打趣自己的僚属。 “方才已与伯达了解了一二,以彧之见,主公可命工坊速仿造赶制在各地推广,待战事稍缓,再以清沟渠、修河道相辅,则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流民可安,军粮亦可赖此。” “主公,令君所言极是,此前枣抵,韩浩首倡屯田,然自黄巾之乱至今十余年战火不断,生民流离失所,农田荒芜已久,闻有些地方土地已盐碱化,垦荒种植比之以往更耗人力,且畜力亦严重缺失,正需有技巧敏思之辈,伯达今日所荐可谓大亦。”陈群作为司徒掾,多有参与曹操的军政方略,对此也有切身体悟。 一行人且行谈,不时已到屯田区,战乱之中各地一片民生凋敝之况,然许都一带经营屯田已有数年,此刻倒是略有几分兴旺气象。 “主公,前面便是了。”任峻着了一名小吏在前面引路,快到溪边时,听到一清朗的声音说道:“先生此番改良,倘能善加推广,不失为一件大功德,若非时局混乱,官府有余力收拢流民疏浚河道兴建水利,定可稍缓民生之苦。” “多谢,适才与君交谈一番,钧又有所得,或可再加改良。” “马先生可别夸他,要不他更要得意啦。”另一人笑道,“中郎将已将此事禀于车骑将军,韬想不日即会有安排下来。” “广元所说可是任伯达,观其此前屯田之筹划,其既已知晓,必深知此物之效,于今乱世之中有此喜讯,当浮一大白为庆。” “文若且听这是何人,竟与你不谋而合,闻其声似尚年少,不意乡间有遗珠呀。”曹孟德素来爱才,且听这番议论与荀文若方才所言相合,不免高看了几分。 待他们走近时,果见溪边有三人,曹操荀彧陈群等并不识此三人,任峻认得其中一位便是此番改良翻车的主人公给事中马钧,一位是他下辖的典农都尉石韬,另一位却是不识,众人细看之下不禁都露出几分笑意。 只见那人不过弱冠之年,闻其言谈必是学子,然此刻衣袖裤脚卷起,手上脚上俱是泥沙,下摆掖在腰间,哪里还有读书人的风度分明像是个农家少年郎。 三人听得后面响动,石韬见任峻等一众人簇拥着一人,料想此必是曹操了,遂与马钧过来拜见道:“见过主公、各位大人。” 那少年见此,也施礼道:“见过将军、各位大人,衣冠不整多有失礼,见谅了。”话虽如此说,在曹孟德及众人眼中却只觉得这少年淡然自若,于仪容上应是不甚在意。 “少年人见识不凡,你姓甚名谁,师承何处?”观此子气度,曹操心生喜爱之意。 “将军谬赞,小子复姓诸葛单名一个亮字,现求学于水镜先生。”少年郎一问一答,甚是简略,曹操欲再问,倒是这少年抢言道:“将军此番必是来观先生的翻车,将军且与先生到溪边细看,容亮告退片刻。” 如此曹操更生了几分诧异,这十数年间投奔于他的人何其多也,其间不乏年轻的学子,急于在他面前展露学识希冀一展抱负的亦不在少数,然观此少年倒像是此刻与他相遇是件意料之外有点追悔的事情。 故而,在石韬与马钧引他到溪边细细讲解翻车改良之法时,他的注意力有三分落在溪边濯洗手脚的少年身上,恰此时秋日阳光撒向溪边,金色光芒之下的裸露的肌肤让曹孟德心动意动,却是猝不及防的。 少年郎擦干手脚,放下衣摆裤脚,套上鞋袜,整理衣袖,仿佛这般动作已不是第一次做了,可见他游学途中,多类此时吧。 “他倒是毫不在意斯文扫地,然而又有几人能在农家儿郎与风标气度俱佳的学子之间转换自如。”曹操心中这么想着,唇角便翘了起来。 待他又向少年郎看去时,心中突然一动,带着三分探寻开口叫道:“诸葛家的小鬼?” 从初见面到刚才一直处之坦然的诸葛亮,闻言面上僵了一下。 “哈哈哈,还要装作不识孤吗?快过来,让孤瞧瞧。”诸葛亮颇有些不情愿地走过去,曹操携其手问道:“你叔父如今可好?既来许都为何不来见孤?” 诸葛亮欲挣开,奈何曹操不放,只得由他,“叔父已去世数年,谢将军记挂。” “十年前与你叔父相交数日,受益良多,不想时局纷乱,贤士早丧,岂非家国之不幸哉。” 诸葛亮听闻此言,眼中诧异之色闪过,抬眼望了望曹操身边,众人俱不知曹操原与诸葛亮相识,连荀彧也是一脸疑惑。 见众人注意力都落在自己身上,诸葛亮说道:“将军今日尚有要务处理,诸位大人此刻想必有许多想法要说于将军,将军不宜浪费时间在此。” “也罢,你且不忙走,待会随孤一同回城中吧。” “主公所言甚是,钧方才还说起做翻车结构图一事尚需他帮忙,如此正好,公子在石都尉府上多待些时日,钧还有些许想法与公子探讨。”马钧难得遇上在技巧方面与己相当之人,也出言挽留道。 “也好,亮也有事情想向先生请教。”诸葛亮此刻万分感谢马钧,若他所料不差,曹操心中定是想让他一同回府的。 曹操确如诸葛亮所料,然诸葛亮方才马上应允马钧,他也不好再多言语。 当日众人商议翻车如何推广,水利设施如何疏浚等事不一一细表。 却说当日晚间,石韬与诸葛亮回到都尉府,才抓着诸葛亮问道:“好你个孔明,瞒的我好苦,快说,你如何与车骑将军相识的,荆州许多年倒不曾听你说起过。” “十年前的旧事了,且如今想来若是叔父在恐也会有世事无常,人难相测之感吧。我当时不过一稚龄孩童,一日去寻叔父,见叔父正与一落魄颓丧的年轻将军交谈。" "想必那便是曹操了。" "正是,当时他于卞水与徐荣交战,因兵力悬殊且无后援,大败而归,兼之群雄之间勾心斗角,相互倾轧,不免灰心丧气流连于乡间,叔父一向激赏曹操为北部尉和济南相时不畏奸宦豪强的做法,又赞其首倡义兵讨伐董卓,故而出言开解,数日之后,曹操便离开前往扬州募兵。” “原是如此,于落魄失意之时得人鼓励,无怪他一直记挂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说起,却是有所差异的了,是夜,曹操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他曾数次避祸回转乡里,然而十年前败于徐荣那次,却令他刻骨难忘,胜败虽是兵家常事,然而他更令他消沉的是时局,自那时起他便知袁绍、袁术、孙坚诸人不过尔尔,难成大事。然而就算是他自己胸怀天下,自信韬略过人,却苦于兵寡将少,难成大事,不免英雄气短索性在乡间解酒消愁,不想遇到诸葛玄,一番交谈之下,他沮丧之情已去了七八分,更兼诸葛家的小儿被诸葛玄牵着要走的时候,突然挣脱了手跑到他跟前说道:“叔父总是说起将军为济南相时的事情,愿将军来日扫平寰宇,为天下相。" 虽然少时桥玄、许子将对他俱有评价,然而消沉之际有一孩童愿你来日为天下相,那一刻胸中的豪情顿起,忍不住弯下腰抱起那小子,说道:"若我来日为天下相,你来辅佐我可好。" 本是逗弄之言,谁想这孩子反倒是认认真真的做思考状,想了片刻说道:"那我以后就要好好做学问了,等我学成之后去寻你便是。" 当是他是什么反应,只觉得这孩子太可爱了,忍不住捏了捏他的脸颊。 十年不见,昔日的孩童尽脱稚气,也不知道是如何教养的,竟神秀如斯,望着窗外的盈盈月光,又不合时宜地想起来溪边阳光下的少年。 若非此刻已是三更天,曹孟德可真想马上就叫人唤少年前来相见。 翌日,待诸葛亮被司空府的人急匆匆的请到时,只见曹操正与荀彧、陈群和另一人商议事情,见他到了,便挥手招他到跟前。 "伯达屯田已初见成效,而今袁绍已死,冀州平定是迟早的事情,孤意将屯田在各地推广,伯达时常要随孤出征,子尼便统管此事如何?" "渊代天下流民谢主公之善政,听闻昨日主公去观了马钧的新式翻车,渊建议调马钧到府内监理翻车改进制作。" "可,伯达在时,亦需多多协助子尼。" "眼下,若要屯田,各地荒芜田地足够,然而畜力不足,峻建议可由官府租用给农户,以收成相抵,只是尚有一事子尼可能需要多多关注?"任峻已于屯田颇有心得,他这一番建议,曹操、荀彧等都甚为赞赏。 "哦,容渊猜一猜,伯达所说可能农具亦不足?" "正是,此事颇为麻烦,兵器用铁尚且不足,何况农具。" 诸葛亮原在一旁听他们各陈意见,听得任峻提到铁矿不足,咦了一声。曹操见他似有话要说,且经昨日已觉他虽年少但见识不凡,也有意再考校一二,便问道:"孔明可是有话要说?" 诸葛亮知此是有利于生民社稷之事,也不推辞,略斟酌了一下说道:"之前游历途径阳翟一代,观其土壤似有砂铁,然亮于此亦不甚精通,将军何不差人再做勘查,若然确有铁矿,岂不解决今日之难事;另有一事,想马钧先生尚未禀于各位大人,先生对现常用之铁犁亦有改良,翻耕荒地更省人力。" 曹操听完抚掌大笑曰:"真是天助我也,送你到孤身边。" 荀彧诸人闻言皆是大笑,诸葛亮却是略显尴尬,一时连推谢的话也忘了说。 "子尼、伯达你们这几日拟个屯田推广实施的方略出来,对了,孔明既在许都,且来我府上帮着出出主意如何?" 曹操见诸葛亮想要推辞,拍了拍他的肩笑道:"君既有才略,正需施展以缓民生之苦,藏之于怀不是君子所为呀。" 一席话堵的诸葛亮无话可说,且他昨日夜间就与石广元谈及屯田安民之事,若无曹操力推主导,一两地之屯田不过是活百人千人而已。 因此事,诸葛亮每日至少有两三个时辰耗在了司空府,石韬笑他说:"知屯田是大事,但你可要想想到时候倘若曹公非要留你,你如何脱身吧。" 早在荆州时,诸人谈起各自志向,议论四方英豪,石韬和孟建宗族在北,都有意北归,如今也确实都归了曹操,他能理解两位挚友的选择,但却对曹操有着很复杂的感情。 幼时心中的英雄,但徐州罹难亲眼所见泗水为之不流的惨状,加之此前董承被诛,昔日光辉的印象已然变淡,然而此番游学一路所见,诸豪征战不休,能于战乱间隙分神兼顾民生的却也是他,荆州听闻颍川贤士归曹者十之八九,此番所见之任峻、国渊等皆贤良之士亦俱归曹操,这乱世莫非真要由他终结,或又许子将所言,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他此番也不能不说是存了几分近距离观察之心。 "近日孔北海又有时论,虽未明言但世人皆知是在说孤,倒不知孤平黄巾、诛董卓、迎陛下安许都,怎么就要和董卓相提并论了。"这日曹操留了诸葛亮在府中手谈,期间聊起时局,曹操对于士人间对于自己的议论甚是不满。 "孔北海素有才名,喜议政事,也是名士风范,将军原不必在意,只是,恕亮直言,以小子愚见,因王莽、董卓之事在前,群臣和士人难免心有所忌,将军名为司空,实则行丞相之事,所谓治国之要,本正则末正,本正者,人君若北辰为之主,举措应天,台辅为之臣佐,不可失度,列宿为之官属,不可错缪;若只为征伐四方之将军,随性行事亦无不可,然秉钧衡则益修身敛性,以为表率。" 诸葛亮本不想如此坦诚进言,然十几日相处下来,曹操因着年轻时的一句话而对他甚为看重,殷殷情切,他心中也不免有所动容。 曹操听他如此说,拈子大笑道:"孤确没看错你,在你这般年纪有你这般见识的,没你这份胆识,有你这份胆识,没你这份口才。你今日规劝于孤,孤心中万分欣喜,怕只怕你如先前那般疏离。前几日听长文说你们谈论起应仲远搜集整理的律令,长文亦对你之见解甚为赞赏。" "陈大人谬赞了,亮此番拜读应公所辑,又得与陈大人这样的大家请教,才是受益匪浅。章、和以降,经律渐分,儒生重经而轻律,加之律令历经数代日趋庞杂,相互之间互有重复、冲突,前代或为家传或为官吏之间口口相授,习之亦颇艰难,以至于三公掾属、一地之长不通律令之要,应公此举大善。" "孤也早有此意,奈何征伐不断,不得空闲主持此事,刑法者治乱之药石也,当此乱世,正宜重修法度,以治乱安民。" "将军所言甚是,应公汇编律本章句,廷尉板令等,删繁就简,更宜各级吏员习之,与陈公议论,应还可重整体系,再做删减。届时,若能在官方学府之中重重律令,通法律政事者广播四方,则四方可安。" "君以为如今之事,当行严峻刑罚还是当行宽恕仁道?" "亮以为,而今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豪门世家专权自恣,四方盗匪横行,倘若还是缓行以恩宠施之,只恐政令更加废弛,倘能立法度,竖威严,则人自知进退,上下有节,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如此才为良方。" "然也,孔明知孤心意。孤虽与你幼时只有一面之缘,然此番相见,数次交谈于诸事见解无不相投,幼时所言辅佐之事,岂不是天意,君此番就留于孤身边如何?孤知你此番有所疏离,皆因孤徐州杀戮之事吧?" 诸葛亮闻言一愣,一双美目之中满是诧异,既是惊叹于曹操于人心的洞察,亦对他的坦诚以对略略动容。 曹操瞧着他的样子,心中也颇为得意,若说收揽人心,令人拜服,这世间能胜过于他的寥寥无几,可能要除了一起青梅煮酒的刘玄德。于这少年,若说幼时一句戏言是这乱世之中的一线触之即断的浅缘,那再相见就不免让他相信,这世间之事冥冥之中皆有定数。 "徐州之事,孤事后也颇为后悔,然要说重来一次,是否能够避免孤也不愿虚言诓你。孤只能说以后会尽量避免如此,然你也知孤是宁我负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负我的性子,君不若留在我身边,孤偶有恣性妄为时,有你在身边定可规劝于孤,岂不更好。" 诸葛亮本见此番两人晤谈深入,心中正有几分欣喜,然见曹操谈及徐州之事话语之中虽有三分后悔,但缺少发自内心的悲悯,恐怕他此时也不会想起自己曾经吟咏过的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吧,一时之间思绪飞远,人之一生,本心是否能守之如初,不因势而改,不因人而变呢? "回魂否?"曹操轻敲了敲他的于案上的手背,笑道,"只一个答复而已,怎么就显得如此艰难?倒不似儿时洒脱了。" 诸葛亮心中苦笑了一下,想着此番若是明言只恐难以脱身,只得托辞道:"亮尚年少,家师曾言尚需三年方可出师,若三年之后将军荡涤宇内匡扶汉室初心不改,亮自当前来。将军即谈及此,亮借此机会先与将军拜别,前几日家师书信嘱我早日回转,因屯田一事已耽搁了许久,不日亮就将回荆州了。" 依着曹操一贯行事风格,若是想留之人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留下的,然而对着诸葛亮不知为何,却不愿强迫于他,或是幼年一语,自己就一直想要在这少年心中保留着最初那个美好的形象也未可知。 几日之后,诸葛亮离去之时,送了曹操一卷地图,他此番多地游历,尽绘山川地形,河道走势,国渊见了此图甚为欣喜,他知于屯田推广大有裨益,然曹操内心却生了几分惶然,心中隐隐觉得,临别赠此物,只恐再无相见之日。 建安十三年,曹操轻骑简从飞驰隆中,只欲当时就将这草庐一把火烧了方才能平心中怒气,偏生就去投了刘备,难道还要夸他和自己眼光一致,慧眼识英雄吗?气煞人也。 然而在草庐中随手拿起一卷竹简,却是那人做了批注的孙子兵法,不仅有他自己的批注,还有对他曹孟德对孙子兵法注解的批注,倒好似他们二人在这一卷书简之上时时交谈一样。 既是如此,不知偏又为何去投刘备呢? 后来又一次气不平的时候,恰逢徐庶在侧,徐元直言道:"建安九年的时候,孔明曾言,三年之约似已不用再守,与曹公终是术或同而志终相异。" "哼,又是托辞而已,孤倒是想看看他若当政,又能如何行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后世尊之为魏武帝。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卒于五丈原,后世尊之为汉丞相忠武侯。 ---此回复由王梦思明在2016/8/1 22:20:33编辑 |
|||||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 |||||
|
|||||
最近曹亮特别火的感觉。 | |||||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 |||||
|
|||||
其实治政之道,在封建专制的社会里,显得有力道、有见识的,无非就是那么几条而已: 法制、励农、广纳、演武…… 我不觉得曹亮是镜像,我觉得诸葛亮是精雕版,曹操是初级版。 如果以医生来论,曹操是下医,诸葛是上医,下医治病,上医治未病。 操在乱世,如遇奄奄之病人,猛药厚味,不拘一格,平定北方; 而亮可以说白手起家,如疱丁解牛一般规避矛盾、稳定荆益,最终留下了至今让人受益的民族政策,更重要,也是曹操远不及一的,就是留下了作人、为相的准则,无论有多少亮黑来黑,他的光芒仍会光照千古。 做人一点,诸葛亮不可能留在曹操阵营。 你我红尘挣扎,深知与人相交,尤其与领导相处,哪怕私交再好,如果意识形态背道而驰,将会是多么的痛苦。 说远了,就当我胡说吧。 现在,好的三国文越来越少了,你还能坚持把自己的看法融入到文里,娓娓道来,比之先前,更觉周正,少了脂粉气,多了一些圆润的思考,为你点赞。 |
|||||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 |||||
|
|||||
曹亮不可能吧? | |||||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 |||||
|
|||||
有吗?没看到过新文呀,如有请推荐一二,哈哈。 | |||||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 |||||
|
|||||
之前在知乎上有个关于诸葛亮是否被过誉的讨论,我印象中有一个回答大意就是像葛相这样一辈子保持初心的没有几个;再加上之前看余明侠版的亮传,数次谈及葛相的一些政策和老曹有相似之处,大概就是这篇文的缘起之一;
再有就是花痴之心了2333,特想写一写技术宅属性的葛相,还有觉得蜀科也有很大的脑补空间。
花痴之心就如同这段没用上的段子,掩面。
“元常,吾实不愿写此信。”陈长文执笔半响却一字未落,忍不住和自己的好友抱怨了一句。
“你之前不是致信于他询问刘子初的情况,今次为何踌躇,而且我还想看看那位的字是否又有进益呢?”
“军国大事在前,偏你还痴迷书法,私信会与劝降信一样,武皇帝致意尚且无用,吾等又何必自取其辱。”
月余,果如陈长文所言,他们收到了一篇正议,除钟元常觉得那字赏心悦目之外,其他人都觉得特别的张牙舞爪面目可憎。 ---此回复由麦穗在2016/8/1 23:14:04编辑 |
|||||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 |||||
|
|||||
脑洞大过天,开开脑洞而已,笑。 | |||||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 |||||
|
|||||
写得不错,顶一个 | |||||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 |||||
|
|||||
结局让人心疼 | |||||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 |||||
|
|||||
与曹公终是术或同而志终相异,同为丞相,身后评价截然不同,就是为此啊 | |||||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 |||||